第一个轮转科室是妇科,正式开始上班的第二天,我上的是白班,负责一组病人,共21床病人。因为才刚来科室,很多操作还不会做,只能跟着别人一起帮忙加液,次数多了,也就逐渐自己开始单独一个人去加液。
图一:科室门前留影
在中午吃饭过后,听到病人按铃,估摸是液体完了,该加液了。刚到科室时,觉得铃声平缓柔和,到现在,一听到铃声,就觉得心头一颤,脚就不由自主的往输液室跑,眼睛扫一眼护士站的提示牌,看拿起病人的药液,核对贴在篮子旁边的输液单,签上老师的工号再加自己的名字、时间,带上治疗盘就往对应病房快步走去。
来到病房,核对病人手腕带和床头卡、输液架的输液单上的姓名、床号、药物,确定无误后,消毒瓶口,换上液体。当检查输液通畅时,才发现,茂菲氏滴管空了,滴管下的输液管进了一段约10cm左右长度的空气。当时脑袋瞬间死机,怎么办?病人也意识到进空气了,整个人顿时很不安,说她刚刚就是不小心睡着了一下,没看到,按铃晚了,所以没注意到进空气了。
我想起了同科室实习的潮州卫校的同学,昨天她加液时,就是碰到了也是输液管进空气,当时是把输液管绕在手指上,把空气排到滴管。在急诊实习的室友也说说,她的老师教她把输液管绕在笔上,也可以排空气,所以这个方法是可取的。于是我先把输液器关掉,拿出签字笔,在输液管空气下约30-20cm处,开始慢慢往上绕,果然,那段空气开始慢慢往上走,好不容易把空气全部挤到滴管,可是刚把输液管一松,原本排掉的空气又被吸回到输液管内,而且还被震成了几段,长度更长了,看到炸开的空气段,我的心也被炸成了一块块,怎么会这样,昨天看到同科室的同学就是这么做的,为什么会这样?
看着空空的茂菲氏滴管,我想:挤压的输液管松开,肯定会再次回吸,滴管里只有空气,那它也只能吸空气,但如果滴管里有液体,那是不是吸的就是液体了。我把茂菲氏滴管下端反折,挤压茂菲氏滴管,像平时排气那样,让药液进入约2/3,然后在气段下的一段输液管,再次用笔开始绕,空气慢慢上升到茂滴管,通过液体变成气泡上升到液面,等到所有气泡都排出后,为了以防万一,输液管我慢慢松,滴管的液面逐渐下降,滴管内的液体被吸到输液管内,等到完全松开输液管,茂菲氏滴管内液面下降到约1/3,我就再次反折滴管下端,挤压茂菲氏滴管,让滴管内液体到1/2—2/3,检查输液管,空气终于排干净了,再次检查输液管,由于输液器关闭时间有点长,头皮针已经出现回血,于是我赶紧打开输液器,液体就把头皮针处的血液重新冲回到血管内。
终于处理好,我调好滴数,再次核对了病人的姓名、床号以及药液,确定无误后,在输液单上签字。还好这次气体不多,及时发现,这么一大段气体要是被输进病人体内,引起空气栓塞,那后果不堪设想。所以我就跟病人交代说:要及时关注液体瓶,如果看到液体快完了,就按铃叫我们,不要等到滴管滴空了再按铃,如果发现滴管快滴空了,或已经滴空,要及时关闭输液器,避免空气进入血管,等我们来了处理。
回到护士站,向老师报告了这件事,老师说这就是一次锻炼,下临床实习,不仅是为了让我们学习操作,还要锻炼我们处理故障的能力,老师还说,如果下次进的空气较多,可以直接松开乳头,从下端连同液体一起排掉,但是松开乳头前记得反折头皮针,并保护好,防止进空气和污染。或者继续打开输液器,把空气排到下端,再松开输液管乳头,排掉,这样就不会浪费太多的药液。
总结这次处理故障事件,多亏之前有看到同学处理过,我心里才有底,才知道怎么处理,而且虽然处理的过程不太顺利,但是至少我没有在一遇到问题就想到找老师,相对于之前一遇到问题,无论大小,都只会想到找老师,完全不会自己想办法解决,这是一个进步。但是在处理故障事件期间仍有不足,虽说问题最后成功解决,但是由于我自己流露出的不自信,使病人对我们产生怀疑、不信任。而且期间我只顾着处理问题,没有顾及到病人的情绪,没有及时向病人解释,让病人在一旁不明所以的干着急,实在不妥。故障没有一次性立刻解决,是因为我的平时观察能力不够,若是我能在第一次认真观察,这样在第一次排气时就能处理好,也不会出现后面让病人焦虑的问题。所以还是要加强平时的观察能力,提早发现病人的潜在问题,及时解决,避免问题的加重恶化,对病人造成更严重的伤害。再来,每次我们在给病人加好液体、调好滴数后,就应该大概估量这瓶液体什么时候能滴完,及时巡视,不要等病人自己发现了滴管滴空了才按铃通知,这样可以减少不必要的麻烦。
图/文:罗婷敏